门牙没掉又长出新牙齿通常是乳牙滞留导致恒牙异位萌出,可能与乳牙牙根吸收不全、恒牙胚位置异常、颌骨发育不足、口腔不良习惯或遗传因素有关。可通过乳牙拔除、正畸干预、颌骨发育引导等方式处理。
1、乳牙牙根吸收不全
乳牙牙根未正常吸收会导致乳牙滞留,恒牙被迫从舌侧或腭侧萌出。这种情况常见于乳牙根尖炎症或外伤史,表现为乳牙松动度低且牙龈肿胀。需通过口腔X光片确认牙根吸收程度,由医生评估后拔除滞留乳牙,为恒牙腾出萌出空间。
2、恒牙胚位置异常
恒牙胚发育过程中偏离正常位置时,可能避开乳牙牙根从异常方向萌出。多与颌骨空间不足或牙胚发育早期受外力影响有关,可见新牙呈45度角倾斜生长。早期干预可采用间隙保持器,严重者需配合正畸牵引矫正牙齿位置。
3、颌骨发育不足
颌骨体积过小无法容纳所有牙齿时,恒牙会寻找阻力最小的路径萌出。常见于长期软食喂养或口呼吸儿童,伴随牙列拥挤和深覆合。可通过颌骨扩展矫治器刺激骨缝生长,必要时需序列拔牙创造空间。
4、口腔不良习惯
长期吮指、吐舌等习惯会改变牙齿受力方向,导致乳牙滞留和恒牙错位。这类情况多伴有开合或前牙反合,需先戒除不良习惯,再使用舌挡等矫治装置引导恒牙归位。
5、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性多生牙或牙齿萌出顺序异常史,可能与基因调控的牙囊发育有关。此类情况往往需要早期正畸评估,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可能涉及多学科联合治疗。
建议家长发现儿童出现双排牙现象时,及时到口腔正畸科就诊。日常应监督孩子避免舔舐松动的乳牙,增加苹果、胡萝卜等需咀嚼的食物锻炼颌骨,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对于已经异位萌出的恒牙,多数情况下通过早期干预可获得较好预后,但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牙列不齐或咬合功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