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骨质疏松的区别

发布于 2025/07/03 19:04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骨质疏松症是导致骨折的根本原因。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而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在骨质疏松基础上发生的骨骼断裂。

1、定义差异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临床表现为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则是在骨质疏松病理基础上,因轻微外力或无明显外伤情况下发生的骨折,属于骨质疏松症的终末事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T值通常低于-2.5,而骨折患者往往伴有明显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

2、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钙磷代谢异常等因素相关,主要病理改变是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除上述因素外,还与跌倒风险增加、肌肉力量下降等直接诱因相关。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年约有10%会进展为骨折,其中椎体、髋部和腕部为常见骨折部位。

3、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主要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检测骨密度进行诊断,也可结合骨代谢标志物检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除需确认骨质疏松诊断外,还需通过X线、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部位和程度。骨质疏松症患者若发生脆性骨折,无论骨密度值如何都可确诊为严重骨质疏松。

4、治疗重点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为主,常用药物包括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和雷洛昔芬片等。骨质疏松性骨折除需抗骨质疏松治疗外,还需根据骨折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如髋部骨折多需行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术。骨折后需特别注意预防二次骨折的发生。

5、预后管理

骨质疏松症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但需要长期用药和定期监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预后与骨折部位、治疗时机相关,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较高。两类疾病均需加强钙和维生素D补充,进行适度的负重运动,同时采取防跌倒措施。

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均需保持均衡饮食,每日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可食用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适当进行步行、太极拳等负重运动有助于维持骨量,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建议定期监测骨密度,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骨折高风险人群应做好居家防跌倒措施。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