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皮炎是皮肤受到电离辐射后出现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干燥脱屑、水疱形成、溃疡及色素沉着。放射性皮炎通常由放射治疗、核事故或职业暴露引起,根据损伤程度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1、红斑
早期症状为照射部位出现边界清晰的红斑,类似晒伤,伴有灼热感和瘙痒。皮肤血管扩张导致局部充血,通常在照射后1-2周出现。轻度红斑可通过冷敷缓解,避免搔抓以防继发感染。若持续加重需就医评估,医生可能开具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或磺胺嘧啶银乳膏。
2、干燥脱屑
辐射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导致角质层水分流失,出现皮肤紧绷、脱屑甚至皲裂。常见于多次低剂量照射后,需使用无刺激性保湿剂如尿素软膏。严重时可能伴随放射性毛囊炎,表现为毛囊周围丘疹,此时需停用含酒精的护肤品。
3、水疱形成
中度损伤时表皮与真皮分离形成浆液性水疱,疱壁薄且易破溃。水疱周围皮肤温度升高,疼痛明显。此时需严格无菌操作抽吸疱液,保留疱皮作为生物敷料,局部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禁止自行挑破水疱。
4、溃疡坏死
严重辐射损伤会导致真皮层坏死,形成难以愈合的深溃疡,基底呈黄白色伴渗液。溃疡边缘整齐如刀切,可能深达皮下组织甚至骨骼。需外科清创联合湿性愈合疗法,必要时使用藻酸盐敷料。慢性溃疡可能持续数月,少数会癌变为放射性皮肤癌。
5、色素异常
后期常见照射区网状色素沉着,与黑色素细胞功能紊乱有关。部分患者出现永久性脱色斑,或毛细血管扩张呈大理石样纹路。慢性期皮肤萎缩变薄,失去弹性。色素改变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强脉冲光可能改善外观。
放射性皮炎患者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摩擦损伤部位。日常使用pH5.5温和清洁剂,沐浴水温不超过37℃。严格防晒以防止色素加重,优先选择物理防晒霜。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促进组织修复。若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等感染征象,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