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性出血不等于流产。撤退性出血通常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常见于服用紧急避孕药或停用激素类药物后,而流产是妊娠终止的病理过程。撤退性出血的引发原因主要有激素波动、药物影响、子宫内膜脱落、黄体功能不足、内分泌失调等。
1、激素波动
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突然下降可能引发撤退性出血。这种生理性变化多见于月经周期中后期,子宫内膜因失去激素支持而脱落出血。通常出血量较少,持续时间短,无须特殊处理,保持外阴清洁即可。
2、药物影响
紧急避孕药含大剂量孕激素,服用后3-7天内可能引起撤退性出血。左炔诺孕酮片、米非司酮片等药物通过干扰受精卵着床发挥作用,同时导致子宫内膜异常脱落。若出血超过10天或伴剧烈疼痛需就医。
3、子宫内膜脱落
长期服用短效避孕药后停药,原先增厚的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维持会发生规律性脱落。这种撤退性出血类似月经,但可能伴随头痛、乳房胀痛等不适。使用屈螺酮炔雌醇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等药物时更易出现。
4、黄体功能不足
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可能导致异常子宫出血,易与撤退性出血混淆。这种情况可能伴随不孕、月经周期缩短,需通过孕酮检测确诊。地屈孕酮片、黄体酮胶囊等药物可用于补充治疗。
5、内分泌失调
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会干扰激素分泌,引发不规则出血。这类撤退性出血常伴痤疮、肥胖、脱发等症状,需治疗原发病。常用药物包括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左甲状腺素钠片等。
区分撤退性出血与流产需结合妊娠试验和超声检查。建议记录出血时间、量及伴随症状,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选择透气棉质内裤。若出血量大、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发热、头晕等异常,应及时妇科就诊排查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