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河里游泳可能会感染寄生虫,具体风险与水体污染程度、寄生虫种类以及个人防护措施有关。自然水域中可能存在血吸虫、隐孢子虫、贾第虫等寄生虫,若皮肤或黏膜接触受污染水体,或误吞河水,可能引发感染。
在卫生条件较差的自然水域游泳时,寄生虫可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或经口鼻黏膜进入体内。血吸虫幼虫能穿透完整皮肤,引发血吸虫病,表现为发热、皮疹、肝脾肿大;隐孢子虫和贾第虫主要通过污染水源传播,误饮河水后可能导致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开放性伤口接触水体时,钩虫、粪类圆线虫等也可能经皮肤感染。
部分管理规范的河流经过定期水质监测,寄生虫含量低于致病浓度,此时感染概率较低。流动速度快、远离居民区的水域污染风险相对较小。若游泳时佩戴鼻夹、护目镜,避免呛水或吞咽河水,并及时用清洁水冲洗身体,能显著降低感染可能。免疫系统较弱者或儿童更需谨慎。
游泳后出现持续发热、皮肤瘙痒、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查寄生虫感染通常需粪便检测或血清学检查确诊。日常避免在养殖场、污水处理厂下游或藻类大量繁殖的水域游泳,选择人流量少的时段活动,可减少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建议通过正规渠道了解当地水域安全状况,必要时提前接种相关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