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引起椎管狭窄可通过保守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骨质增生可能与年龄增长、长期劳损、外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肢体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
1、保守治疗
病情较轻时可选择卧床休息,减少脊柱负重活动,避免久坐久站。日常可通过热敷缓解肌肉痉挛,配合低强度康复训练如游泳、瑜伽等增强核心肌群稳定性。睡眠时建议使用硬板床,保持脊柱生理曲度。
2、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配合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若伴随严重神经水肿,可能短期使用甘露醇注射液脱水治疗。中药可选腰痛宁胶囊辅助改善血液循环。
3、物理治疗
超短波治疗通过高频电磁场促进局部炎症吸收,牵引治疗可适度扩大椎间隙减轻神经压迫。体外冲击波能松解软组织粘连,脉冲射频可选择性阻断痛觉传导。治疗需由专业康复师操作,10-15次为1疗程。
4、微创介入治疗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在镜下直接去除增生骨赘,椎间盘射频消融能靶向凝固病变组织。这些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适用于单纯侧隐窝狭窄病例,术后需佩戴腰围保护4-6周。
5、手术治疗
严重狭窄伴进行性肌力下降时需行椎管减压术,必要时联合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手术能彻底解除脊髓压迫,但存在邻近节段退变风险。术后需严格卧床2-4周,逐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日常应保持标准体重减轻脊柱负荷,避免提重物及突然扭转动作。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每日晒太阳20-30分钟。急性期可佩戴支具稳定脊柱,症状缓解后坚持做五点支撑、飞燕式等康复训练。定期复查脊柱MRI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