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牙周炎通常由牙菌斑堆积、不良修复体刺激、咬合创伤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等症状。单纯性牙周炎可通过洁治术、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治疗。
1、牙菌斑堆积
牙菌斑是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细菌生物膜,长期未清除会矿化成牙结石。牙结石机械刺激牙龈并释放毒素,导致牙龈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患者可能出现刷牙时牙龈渗血、口腔异味等症状。治疗需通过超声波洁治术清除龈上结石,配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抑制菌斑再生。日常使用巴氏刷牙法可减少菌斑堆积。
2、不良修复体刺激
不密合的牙冠边缘或悬突的充填物会持续摩擦牙龈,造成局部微循环障碍。临床可见修复体周围牙龈呈暗红色肿胀,探诊易出血。需拆除不良修复体后重新治疗,急性炎症期可用甲硝唑口颊片控制感染。修复体安装后应定期检查边缘密合度。
3、咬合创伤
牙齿早接触或夜磨牙会导致牙周膜受压缺血,加速牙槽骨吸收。患者常主诉咀嚼无力,检查可见牙齿松动度增加。需进行咬合调整消除创伤因素,重度松动牙可用牙周夹板固定。佩戴颌垫可缓解夜磨牙对牙周组织的损伤。
4、全身因素影响
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会降低牙周组织修复能力,妊娠期激素变化可能加重牙龈炎症。这类患者除基础治疗外,需控制原发病,妊娠期妇女可用聚维酮碘溶液局部冲洗。定期监测血糖和牙周指标有助于预防病情进展。
5、遗传易感性
部分患者存在白细胞介素-1基因多态性,导致炎症反应过度。临床表现为早发性牙周炎伴家族聚集倾向,X线片显示牙槽骨呈垂直型吸收。除常规治疗外,可检测遗传标志物进行早期干预。基因检测阳性者应缩短复查间隔至3个月。
单纯性牙周炎患者应每日使用牙线清洁邻面,选择软毛牙刷避免牙龈损伤。限制高糖饮食减少菌斑营养来源,每半年进行专业洁治。出现牙齿移位或咀嚼疼痛时需及时复诊,晚期病例可能需进行引导性组织再生术。吸烟者戒烟有助于改善牙周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