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过敏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牛奶中的蛋白质产生异常反应,属于食物过敏的一种。牛奶过敏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介导,可能引发皮肤瘙痒、胃肠不适、呼吸道症状等,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牛奶过敏多见于婴幼儿,部分患者可能随年龄增长逐渐耐受。
1、免疫反应机制
牛奶过敏是机体将牛奶中的酪蛋白或乳清蛋白误判为有害物质,触发免疫系统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这种反应通常在摄入后数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表现为速发型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异常识别导致肥大细胞活化,引发血管扩张和黏膜水肿。
2、典型临床症状
皮肤症状包括荨麻疹、湿疹加重或口周红斑;消化道症状表现为呕吐、腹泻或肠绞痛;呼吸道可能出现鼻塞、喘息或喉头水肿。婴幼儿常见持续性哭闹、拒食或生长发育迟缓等非特异性表现。症状严重程度与摄入量无绝对相关性。
3、诊断鉴别要点
需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检测结合食物激发试验确诊。注意与乳糖不耐受区分,后者是消化酶缺乏导致的非免疫反应,表现为腹胀、肠鸣等消化道症状。牛奶蛋白激发试验是诊断金标准,但需在医疗监护下进行。
4、营养替代方案
确诊后需严格避免含乳制品,婴幼儿可选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或氨基酸配方粉。大豆配方需谨慎使用,部分患儿可能交叉过敏。儿童及成人可选择强化钙的植物奶替代,如杏仁奶、燕麦奶,必要时补充维生素D和核黄素。
5、急性发作处理
轻度反应可口服氯雷他定糖浆或西替利嗪滴剂缓解症状。出现呼吸困难或血压下降需立即肌注肾上腺素,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控制全身炎症反应。所有过敏患者应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并定期接受过敏专科随访评估。
牛奶过敏患者需仔细阅读食品标签,避免隐藏的乳成分如乳清粉、酪蛋白酸钠等。烹饪时可使用椰浆或米浆替代牛奶,外出就餐需主动告知过敏史。建议定期进行营养评估,确保钙和维生素D摄入充足。家长应记录儿童饮食反应情况,与医生保持沟通,根据耐受性调整饮食方案。过敏体质者应避免交叉接触其他常见过敏原如鸡蛋、坚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