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的主要区别在于组织坏死时的水分含量、感染状态及临床表现。干性坏疽通常表现为干燥、皱缩的坏死组织,多无感染;湿性坏疽则伴随水肿、渗液和明显感染征象。
1.病理机制
干性坏疽多因动脉血流中断导致局部缺血性坏死,常见于四肢末端,坏死组织水分蒸发后形成干燥硬结。湿性坏疽常由动静脉同时阻塞或严重感染引起,坏死组织富含水分,易滋生细菌,多见于内脏或密闭部位。
2.外观特征
干性坏疽区域呈黑褐色皮革样,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晰,无脓性分泌物。湿性坏疽表现为肿胀、湿润的灰绿色坏死灶,边界模糊,伴有恶臭脓液,周围皮肤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3.感染风险
干性坏疽因组织干燥缺氧,细菌难以繁殖,感染概率较低。湿性坏疽因富含水分和营养,极易继发厌氧菌或混合感染,可能快速进展为脓毒症,需紧急处理。
4.基础疾病
干性坏疽多见于糖尿病足、动脉硬化闭塞症等慢性缺血性疾病。湿性坏疽常继发于创伤合并感染、肠梗阻或压疮,也可能由干性坏疽继发感染转化而来。
5.处理原则
干性坏疽可暂观察,待明确分界线后手术清创。湿性坏疽需立即扩创引流,联合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控制感染,必要时行截肢术挽救生命。
患者出现坏疽症状时应严格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减少肿胀。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类促进组织修复,同时控制血糖血压。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避免使用刺激性敷料,观察坏死范围变化并及时复诊。糖尿病或血管疾病患者需定期检查四肢血运,预防外伤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