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栓塞通常由血栓脱落、动脉硬化、心脏疾病、外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引起,可能表现为突发疼痛、皮肤苍白、感觉异常、脉搏减弱或消失等症状。肢体栓塞主要有血栓性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心源性栓塞、创伤性栓塞和高凝状态性栓塞等原因。
1、血栓性栓塞
血栓性栓塞多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长期卧床、手术后制动或静脉曲张患者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阻塞肢体动脉。患者可能出现患肢剧烈疼痛、皮温降低、运动障碍等症状。需紧急就医,医生可能采用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或手术取栓。
2、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胆固醇结晶或血小板聚集物脱落可阻塞远端小动脉。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皮肤网状青斑、趾端发绀或小范围坏死。需控制基础疾病,医生可能开具阿托伐他汀钙片稳定斑块,严重时需血管介入治疗。
3、心源性栓塞
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脱落是常见原因,栓子经主动脉进入下肢动脉造成急性缺血。突发患肢苍白、无脉是典型表现,可能伴随心悸气短。需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抗凝,急性期可能需导管取栓或动脉切开取栓术。
4、创伤性栓塞
严重骨折或血管损伤后,脂肪颗粒、骨髓成分或血管壁碎片可能进入循环系统。表现为伤后12-72小时出现皮肤瘀点、意识模糊合并肢体缺血。需固定骨折部位,医生可能使用尿激酶注射液溶解栓子,必要时行血管修复手术。
5、高凝状态性栓塞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恶性肿瘤或口服避孕药可能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表现为反复发生的多部位小动脉栓塞,皮肤可见点状坏死。需治疗原发病,医生可能推荐利伐沙班片抗凝,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预防肢体栓塞需保持适度运动避免久坐,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术后患者按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出现突发肢体疼痛、苍白或麻木时应立即平卧并呼叫急救,6小时内是血管再通黄金时间,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肢体坏死或截肢。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旅行或长时间静坐时穿戴弹力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