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间歇性跛行主要表现为行走时下肢肌肉疼痛、乏力或痉挛,休息后可缓解。临床症状主要有疼痛、麻木、皮肤温度降低、肌肉萎缩、溃疡或坏疽。
1、疼痛
下肢间歇性跛行的疼痛多发生于小腿、大腿或臀部,通常在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呈钝痛、酸痛或痉挛样疼痛。疼痛程度与行走距离和速度相关,停止行走或休息数分钟后可逐渐缓解。疼痛可能与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肌肉缺血有关,严重时可影响日常活动。
2、麻木
部分患者除疼痛外还会伴随下肢麻木感,表现为皮肤感觉减退或异常,如蚁走感、针刺感。麻木多出现在足部或小腿远端,与神经缺血或受压有关。长期麻木可能导致患者行走时平衡能力下降,增加跌倒风险。
3、皮肤温度降低
患肢皮肤温度较对侧降低是常见表现,触摸时可感知明显温差。温度降低多从足趾开始向上发展,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减少有关。严重时足部皮肤苍白或发绀,趾甲增厚变形。
4、肌肉萎缩
长期下肢缺血可导致肌肉体积减小,尤其以小腿肌肉萎缩明显。表现为患肢周径较健侧缩小,肌肉力量减弱。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加重行走困难,形成恶性循环。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有助于延缓萎缩进展。
5、溃疡或坏疽
在疾病晚期,严重缺血可能导致足部或趾端皮肤溃疡,创面难以愈合。最严重时可出现组织坏死形成坏疽,多先发生于足趾末端。溃疡和坏疽提示肢体处于严重缺血状态,需紧急医疗干预以避免截肢风险。
下肢间歇性跛行患者需避免吸烟,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适度进行步行训练可帮助建立侧支循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注意足部护理,选择宽松舒适的鞋袜,定期检查足部皮肤状况。饮食上应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比例,保持合理体重。若症状加重或出现静息痛,应及时就医评估血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