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症性疾病通常需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超声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及腹腔镜检查等辅助检查。盆腔炎症性疾病可能与病原体感染、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等因素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
1、阴道分泌物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是诊断盆腔炎症性疾病的基础项目,通过显微镜观察分泌物中白细胞数量及病原体类型。常见检查包括湿片法检测滴虫、念珠菌,以及革兰染色筛查淋病奈瑟菌。若发现线索细胞或大量脓细胞,可能提示细菌性阴道病或急性感染。该检查无需特殊准备,但需避开月经期采样以保证准确性。
2、超声检查
经阴道或经腹部超声可直观显示盆腔器官结构异常,如输卵管增粗、盆腔积液或输卵管卵巢脓肿。超声能区分单纯性炎症与脓肿形成,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检查前需憋尿充盈膀胱以便经腹部探查,经阴道超声则需排空膀胱。超声无辐射,可重复进行以评估治疗效果。
3、血常规
血常规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判断感染程度。急性盆腔炎症性疾病患者常出现白细胞总数超过10×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炎症标志物也可辅助评估病情活动度。这些指标动态监测有助于判断抗生素治疗效果,但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评估。
4、C-反应蛋白检测
C-反应蛋白是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盆腔炎症性疾病发作6-8小时后即可升高。其数值与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水平超过10mg/L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该检查需空腹采血,可与血常规同步进行,用于鉴别非感染性盆腔疼痛,并作为治疗反应性的观察指标。
5、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盆腔炎症性疾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输卵管充血、脓性渗出等病变,同时可进行病原体采样和治疗操作。适用于病情复杂、诊断不明或抗生素治疗无效者。检查需全身麻醉,存在一定创伤性,术后可能出现肩部放射性疼痛等二氧化碳气腹相关不适。
确诊盆腔炎症性疾病后,患者应避免性生活至治疗结束,保持会阴清洁干燥,每日更换棉质内裤并用热水烫晒。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促进炎性分泌物引流。遵医嘱足疗程使用抗生素,定期复查炎症指标,若出现持续发热或腹痛加剧应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