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干预、血糖监测、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等方式治疗。糖尿病通常由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损伤、肥胖、妊娠等因素引起。
1、饮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等粗粮,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模式,每餐搭配适量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增加绿叶蔬菜摄入量。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减少油炸食品。需监测餐后血糖变化,及时调整饮食结构。
2、运动干预
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抗阻训练每周2-3次,注意运动前后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发生。运动时间建议在餐后1小时进行,随身携带含糖食品以备急需。合并视网膜病变者应避免剧烈运动。
3、血糖监测
使用血糖仪定期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记录血糖波动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每3-6个月一次,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发现隐匿性高血糖或低血糖。监测数据用于指导治疗方案调整,血糖控制目标需个体化制定。
4、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片作为一线用药,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格列美脲片促进胰岛素分泌,需注意低血糖风险。阿卡波糖片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片促进尿糖排泄。用药需遵医嘱,定期评估肝肾功能。
5、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及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需胰岛素替代治疗,包括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和餐时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泵治疗可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注射部位需轮换,掌握正确注射技术。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糖,防范低血糖事件。
糖尿病患者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足部检查预防糖尿病足,每年进行眼底及肾功能筛查。学习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定期复诊评估并发症风险。保持乐观心态,家属应参与患者日常管理。出现多饮多尿症状加重或反复低血糖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