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灶和脑梗塞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范围与严重程度,缺血灶是脑组织局部供血不足的早期表现,而脑梗塞是缺血灶进展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缺血灶可能由慢性脑供血不足、微小动脉硬化等因素引起,通常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头晕;脑梗塞则与动脉闭塞、血栓形成有关,常导致偏瘫、言语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两者在影像学上均表现为低密度灶,但脑梗塞病灶更大且边界清晰坏死区。
缺血灶多由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引发脑血管痉挛或狭窄,造成脑组织短暂性缺血。这类病灶直径通常小于15毫米,CT表现为点状或小片状低密度影,患者可能仅出现短暂性头晕、记忆力减退,部分人甚至无自觉症状。病理改变以脑组织水肿为主,及时干预后多数可逆。临床常用尼莫地平片、银杏叶提取物片改善微循环,配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
脑梗塞是缺血灶持续恶化导致脑动脉完全阻塞的结果,病灶直径常超过20毫米,CT显示楔形低密度区伴中线移位。发病机制涉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或心源性血栓栓塞,患者突发面部歪斜、肢体无力等典型症状,严重时出现昏迷。病理检查可见神经元坏死和胶质细胞增生,即使治疗后仍会遗留软化灶。急性期需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溶栓,后期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二级预防。
建议存在脑血管病风险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避免吸烟酗酒等危险行为。日常饮食应减少钠盐摄入,增加深海鱼类和坚果类食物,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若突发单侧肢体麻木或言语不清,须立即就医争取在4.5小时黄金时间窗内获得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