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不主要是遗传引起的,遗传因素仅占少数情况,多数与后天环境、免疫异常等因素相关。白血病可能由电离辐射、化学物质接触、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异常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共同导致,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反复感染等症状。
电离辐射是明确的白血病诱因之一,长期接触X射线、γ射线等可能损伤造血干细胞DNA,诱发基因突变。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烷化剂等可通过骨髓抑制或直接遗传物质损伤增加患病风险,职业暴露人群需定期血液检查。EB病毒、HIV等病毒感染可能干扰免疫监控功能,导致异常细胞增殖失控,此类患者需监测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免疫系统异常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削弱对癌变细胞的清除能力,需权衡用药风险与收益。有家族史者存在特定基因突变(如RUNX1、CEBPA)时发病概率略高,但单纯遗传因素致病的病例不足百分之五。
有唐氏综合征、范可尼贫血等遗传疾病患者白血病发病率显著升高,这类先天性疾病伴随的染色体不稳定性是明确危险因素。某些罕见家族性白血病综合征由TP53、PAX5等基因胚系突变导致,表现为多代垂直传播,但此类情况仅占全部病例的百分之一到二。
白血病预防需避免接触已知致癌物,高危职业者应做好防护并定期体检。出现持续乏力、皮肤瘀斑、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期间应保持高蛋白饮食,避免生冷食物,注意口腔及会阴部清洁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