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药物管理、饮食调整和定期复查四个方面。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胎儿期心脏发育异常导致的心脏结构畸形,术后护理对恢复至关重要。
一、伤口护理
术后伤口需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沾水或污染。每日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或发热等感染迹象。伤口愈合前避免剧烈运动或外力碰撞,防止伤口裂开。若使用可吸收缝线无须拆线,非可吸收缝线需按医嘱时间拆除。术后1-2周内避免盆浴,可擦浴或淋浴时用防水敷料保护伤口。
二、药物管理
术后常需服用抗凝药、利尿剂或强心药等,须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华法林钠片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呋塞米片需注意电解质平衡,地高辛片需观察心率变化。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牙龈出血、皮疹等应及时就医。药物需妥善保管,避免儿童误服。
三、饮食调整
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增加心脏负担。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帮助组织修复,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促进铁吸收。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避免腌制食品。心功能不全者需限制每日饮水量,记录出入量。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四、定期复查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评估恢复情况。之后每年至少复查1次,监测心脏功能变化。出现心悸、气促、紫绀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学龄期儿童复查前避免剧烈运动,复查时携带完整病历资料。育龄女性孕前需进行心脏评估,妊娠期加强心功能监测。
先心病术后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循序渐进进行康复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注意保暖防感冒,流感季节可接种疫苗。保持乐观心态,家属需给予心理支持。术后3-6个月内避免长途旅行或高原活动,乘坐飞机前需咨询医生。儿童患者家长需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按时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