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引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再出血、癫痫发作、低钠血症等并发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属于急性脑血管病。
1、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出血后3-14天。血液分解产物刺激血管平滑肌导致血管持续性收缩,可能造成脑组织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治疗需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等钙离子拮抗剂,配合维持正常血容量。
2、脑积水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液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脑积水。急性脑积水常在出血后24小时内发生,表现为头痛加剧、呕吐、意识水平下降。慢性脑积水多在出血后2-4周出现,有步态不稳、尿失禁、认知功能下降三联征。轻度脑积水可尝试乙酰唑胺片治疗,严重者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3、再出血
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危险的并发症,多发生在首次出血后24小时内。动脉瘤未处理、血压控制不佳、过早活动等因素可能诱发再出血。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伴意识障碍加深,病死率高。预防措施包括绝对卧床休息、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确诊动脉瘤后应尽早行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夹闭术。
4、癫痫发作
约25%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会出现癫痫发作,多因血液刺激大脑皮层或继发脑损伤所致。发作类型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最常见,也可能出现局灶性发作。急性期可预防性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发作时需静脉注射地西泮注射液控制症状,长期抗癫痫治疗需根据脑电图结果调整方案。
5、低钠血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能发生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或脑性耗盐综合征,导致血钠水平低于135mmol/L。患者表现为嗜睡、恶心呕吐、肌痉挛,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限水或补钠,使用托伐普坦片等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同时密切监测电解质平衡。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4-6周,头部剧烈活动可能诱发再出血。饮食应选择低盐、低脂、高纤维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用力排便。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训练和认知康复,定期复查头部CT或脑血管造影评估恢复情况。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改变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