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污染物间接传播等途径感染。
1、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支原体,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飞沫传播是支原体肺炎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尤其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预防措施包括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2、直接接触传播
与患者密切接触,如握手、拥抱等行为可能导致支原体传播。支原体可通过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皮肤黏膜传播。医护人员、家庭成员等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注意手部卫生、避免共用个人物品可降低感染概率。
3、气溶胶传播
支原体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并悬浮较长时间,健康人吸入这些含有病原体的气溶胶后可能感染。这种传播方式在密闭空间、医疗机构等环境中风险较高。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气净化设备有助于减少气溶胶传播。
4、母婴垂直传播
孕妇感染支原体后,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新生儿。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症状。孕期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可降低垂直传播风险。
5、污染物间接传播
支原体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接触被污染的餐具、玩具、门把手等物品后,再触摸口鼻可能导致感染。这种传播方式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较为常见。定期消毒公共物品、养成勤洗手习惯可有效预防间接传播。
预防支原体肺炎感染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室内通风、避免接触患者、定期消毒常用物品等。出现持续咳嗽、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遵医嘱进行治疗。易感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可考虑接种相关疫苗增强防护。日常生活中注意营养均衡、适度运动、充足睡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