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预防针出现低烧可通过物理降温、适量补水、观察症状、避免剧烈运动和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低烧通常由疫苗激活免疫反应引起,属于常见接种后反应。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有助于散热,避免酒精擦拭或冰敷刺激皮肤。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时优先选择物理降温,同时保持室内通风,穿着宽松衣物。
2、适量补水
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并促进代谢。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婴幼儿可增加母乳或配方奶喂养频次,观察排尿量及精神状态变化。
3、观察症状
监测体温变化频率为每2-4小时一次,记录发热持续时间。需警惕持续高热超过48小时、出现皮疹或抽搐等异常表现,此类情况可能与疫苗过敏反应或其他感染有关。
4、避免剧烈运动
接种后24小时内减少体力活动,保证充足睡眠。剧烈运动可能加重免疫系统负担,延长发热周期,儿童应避免跑跳等亢奋行为。
5、及时就医
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随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退热药物。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急诊处理。
接种后24-48小时内出现37.3-38.5摄氏度低烧多为正常免疫应答,期间建议保持清淡饮食,适当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摄入。注意休息环境温度维持在24-26摄氏度,避免叠加受凉或中暑风险。如发热伴随注射部位红肿热痛,可局部冷敷但禁止挤压或热敷。疫苗接种后一周内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婴幼儿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及皮肤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