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和视疲劳是两种不同的眼部问题,前者属于病理性疾病,后者多为生理性不适。青光眼主要表现为眼压升高导致的视神经损伤,视疲劳则与用眼过度相关。两者在病因、症状及治疗上存在明显差异。
1、病因差异
青光眼主要由房水循环障碍引起眼压升高,长期可导致视神经萎缩。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遗传因素相关,继发性青光眼可能由外伤或炎症引发。视疲劳多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屏幕暴露或照明不足,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属于功能性调节异常。
2、症状表现
青光眼急性发作时出现眼胀头痛、虹视现象,慢性期表现为视野缺损。开角型青光眼早期无症状,需通过眼压检测发现。视疲劳以眼部酸胀、干涩、畏光为主,偶伴暂时性视物模糊,闭眼休息后多能缓解。
3、检查方法
青光眼诊断需眼压测量、眼底视盘评估及视野检查,必要时进行房角镜检查。视疲劳主要通过问诊排除器质性疾病,裂隙灯检查可见结膜充血,但眼压及眼底正常。
4、治疗方式
青光眼需长期使用降眼压药物如布林佐胺滴眼液、拉坦前列素滴眼液,严重者需进行小梁切除术。视疲劳以改善用眼习惯为主,可短期使用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配合热敷缓解症状。
5、预后风险
青光眼造成的视神经损伤不可逆,未及时控制可致盲。视疲劳属可逆性症状,调整用眼强度后无后遗症。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筛查眼压,高度近视者需警惕青光眼风险。
日常需保持用眼间隔休息,每20分钟远眺20秒。避免在暗环境下使用电子设备,强光环境佩戴防蓝光眼镜。出现持续眼痛、视力骤降需立即就医,糖尿病患者应加强眼底监测。合理补充维生素A及叶黄素有助于维护视神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