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症的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免疫异常、代谢紊乱、药物副作用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舞蹈症是一种以不自主舞蹈样动作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与基底节区功能障碍有关。
1、遗传因素
亨廷顿舞蹈症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舞蹈症,由HTT基因CAG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导致。患者通常有家族史,表现为进行性运动障碍和精神症状。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遵医嘱使用丁苯那嗪片、氟哌啶醇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2、免疫异常
风湿热相关的小舞蹈病多见于儿童,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交叉免疫反应有关。患者常伴关节痛、发热,血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升高。急性期需用青霉素治疗感染,严重者可短期使用泼尼松片控制炎症。
3、代谢紊乱
甲状腺功能亢进、低钙血症等代谢疾病可能导致舞蹈样动作。甲亢患者可伴心悸、消瘦,需用甲巯咪唑片调节甲状腺功能;低钙血症患者可能出现手足搐搦,需补充钙剂如碳酸钙D3片。
4、药物副作用
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片可能诱发迟发性运动障碍。避孕药、左旋多巴制剂等药物也可能引起舞蹈样症状。发现药物相关性舞蹈症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使用氯硝西泮片缓解症状。
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感染可损伤基底节神经元,导致获得性舞蹈症。患者多有发热、头痛等前驱症状,脑脊液检查可辅助诊断。需针对病原体治疗,如阿昔洛韦注射液抗病毒,青霉素钠注射液驱梅治疗。
舞蹈症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防止跌倒受伤。建议在神经内科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遗传性舞蹈症患者需接受遗传咨询,药物诱发者应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出现新发舞蹈样动作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