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营养不良综合症可能由长期饮食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谢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该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体重显著下降、肌肉萎缩、免疫力低下、器官功能衰退等症状,需通过营养干预与病因治疗结合改善。
1、长期饮食摄入不足
长期食物短缺或极端节食导致热量与蛋白质严重缺乏。常见于贫困地区、进食障碍患者或特殊饮食限制人群。典型表现为皮下脂肪消失、血浆白蛋白降低。需逐步增加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必要时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2、消化吸收障碍
慢性胃肠疾病如克罗恩病、乳糜泻等可破坏营养吸收功能。胰腺外分泌不足、胆道梗阻等也会影响脂肪与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此类患者需治疗原发病,同时补充胰酶胶囊、复合维生素片等改善吸收。
3、慢性消耗性疾病
恶性肿瘤、结核病、艾滋病等消耗性疾病会加速机体分解代谢。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导致肌肉蛋白分解,表现为恶病质状态。需控制原发病进展,使用甲地孕酮分散片等刺激食欲,配合静脉营养支持。
4、代谢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内分泌疾病引起异常高代谢状态。先天性代谢缺陷如糖原累积病也会干扰能量利用。需通过左甲状腺素钠片、胰岛素注射液等药物调控代谢,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
5、精神心理因素
抑郁症、痴呆症等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出现主动拒食或遗忘进食。神经性厌食症属于心因性摄食障碍,需心理治疗联合营养康复。可短期使用奥氮平片调节摄食行为,同时进行认知行为干预。
严重营养不良患者应定期监测体重、血清前白蛋白等指标,营养补充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流质饮食过渡到固体食物。合并基础疾病者需同步治疗原发病,精神心理因素导致者建议家庭参与护理。恢复期需适度运动帮助肌肉重建,避免高负荷活动加重消耗。所有营养干预措施应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