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引起消化性溃疡,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隐痛、腹胀、反酸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为溃疡。
1、上腹隐痛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胃黏膜受到损伤,可能引发上腹部持续性或间歇性隐痛。疼痛多位于剑突下,空腹时可能加重,进食后暂时缓解。这种症状与胃酸分泌异常及黏膜防御功能下降有关。若出现此类症状,建议进行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检测。治疗可选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药物。
2、腹胀嗳气
感染者常出现餐后腹胀、早饱感,伴随频繁嗳气。这与胃排空延迟、胃肠动力紊乱相关。幽门螺旋杆菌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二氧化碳,直接导致腹胀。日常需避免产气食物,药物治疗可配合多潘立酮片、铝碳酸镁咀嚼片等改善症状。
3、反酸烧心
胃酸分泌异常可能引发胸骨后灼烧感,夜间平卧时加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破坏胃窦部G细胞调控,导致胃酸过度分泌。典型表现为进食辛辣食物后症状加剧,可选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铋钾颗粒等抑制胃酸,同时需根除细菌治疗。
4、食欲减退
长期感染可能造成胃黏膜萎缩,影响消化功能,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部分患者伴有口臭,源于细菌代谢产生的氨类物质。这种情况需评估是否存在慢性胃炎或胃黏膜病变,治疗需联合克拉霉素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
5、黑便呕血
当溃疡侵蚀血管时,可能出现柏油样黑便或呕血,属于急症表现。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出血风险较高。需立即就医进行内镜检查,必要时采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止血,并完成标准四联疗法根除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应分餐进食,避免共用餐具。日常饮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限制辛辣刺激及高盐食品。根除治疗后需间隔4周复查,确认细菌是否清除。出现持续腹痛、消瘦等症状时,建议完善胃镜检查评估黏膜损伤程度。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可有效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