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抑郁症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控制。狂躁抑郁症通常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因素、脑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减少情绪波动。人际与社会节律疗法通过稳定日常作息改善症状。家庭治疗可增强家属对疾病的理解与支持能力。心理教育能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特点并提高治疗依从性。部分患者需配合正念训练缓解焦虑。
2、药物治疗
碳酸锂缓释片是经典心境稳定剂,可控制躁狂发作并预防复发。丙戊酸钠片通过调节γ-氨基丁酸水平稳定情绪。喹硫平片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改善躁狂和抑郁症状。拉莫三嗪片适用于双相抑郁期的治疗。阿立哌唑口崩片对混合发作有较好疗效,使用需严格监测锥体外系反应。
3、物理治疗
改良电抽搐治疗适用于药物无效的重度躁狂发作。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调节前额叶皮质活动改善抑郁症状。光照疗法对季节性情感障碍伴发的双相抑郁有效。迷走神经刺激术需植入设备进行长期神经调节。部分医院开展磁抽搐治疗作为替代方案。
4、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睡眠周期有助于稳定生物节律,每日睡眠7-8小时为宜。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可促进内啡肽分泌改善情绪。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避免诱发症状。记录情绪变化日记帮助识别发作先兆。参加团体活动减少社会隔离感,但需控制过度兴奋的社交行为。
患者应建立包含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和家属的支持网络,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方案。维持期坚持服药可降低复发概率,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症状反弹。注意识别躁狂前期征兆如睡眠需求减少和过度消费,抑郁期需预防自伤行为。饮食注意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避免高糖饮食引发情绪波动。症状稳定后可逐步恢复工作学习,但需避免过度压力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