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牙合)畸形可能由遗传因素、不良口腔习惯、乳牙早失、替牙期异常、颌骨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佩戴矫治器、正颌手术、功能矫治、拔牙矫正、修复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尽早就诊口腔正畸科,明确病因后制定个性化方案。
1、遗传因素
父母存在颌骨形态异常或牙齿排列问题,子女可能出现类似牙(牙合)畸形。典型表现为骨性Ⅲ类错(牙合)或开(牙合),常伴随面部不对称。需通过头颅侧位片评估骨骼关系,轻度可选用隐形矫治器,重度需配合正颌手术。
2、不良口腔习惯
长期吮指、口呼吸、吐舌等习惯会导致牙弓狭窄或前牙开(牙合)。儿童期持续用奶瓶可能造成上前牙前突。建议家长监督使用舌挡、唇挡等习惯破除装置,配合肌功能训练改善异常肌肉活动。
3、乳牙早失
乳牙过早脱落会使邻牙倾斜占据间隙,导致恒牙萌出受阻或错位。常见第二乳磨牙早失引发第一恒磨牙前移。需采用间隙保持器维持缺牙空间,必要时后期开展序列拔牙矫正。
4、替牙期异常
恒牙萌出顺序紊乱可能造成牙列拥挤,多生牙或埋伏阻生牙会导致牙弓不对称。上颌尖牙阻生概率较高,需通过开窗导萌术辅助萌出。建议7-8岁进行首次正畸检查,早期干预可简化治疗难度。
5、颌骨发育异常
上颌发育不足表现为面中份凹陷,下颌发育过度形成地包天。青春期生长高峰期可使用Herbst矫治器调整颌骨关系,成年后严重骨性畸形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配合钛板固定术稳定咬合。
日常需保持正确咀嚼方式,避免单侧咀嚼加重颌骨不对称。定期口腔检查可早期发现阻生牙或多生牙,替牙期每半年拍摄全景片监测牙胚发育。正畸治疗期间需严格清洁托槽周围,使用冲牙器和间隙刷预防龋齿。完成矫正后应按医嘱佩戴保持器,防止复发导致二次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