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粉碎性骨折后可能影响行走功能、引发创伤性关节炎、导致慢性疼痛或足部畸形。粉碎性骨折指跟骨断裂成多块,通常由高处坠落、车祸等高能量损伤引起,需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程度。
1、行走功能障碍
跟骨是足弓重要支撑结构,粉碎性骨折可能破坏其力学稳定性。骨折愈合后可能出现足弓塌陷、步态异常,表现为行走时疼痛或无法长时间负重。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踝关节活动度,但严重者可能遗留永久性跛行。
2、创伤性关节炎
骨折累及距下关节面时,关节软骨损伤易引发继发性关节炎。患者常出现负重时关节刺痛、晨僵及活动受限,阴雨天症状加重。关节镜清理术或关节融合术可用于晚期病例,初期可通过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缓解症状。
3、慢性疼痛综合征
骨折愈合后仍可能因软组织粘连、神经卡压出现持续性疼痛。跟骨周围肌腱滑囊炎或跖筋膜炎是常见并发症,表现为足跟部灼痛或针刺感。脉冲射频消融术可治疗顽固性神经痛,配合超声波治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足部畸形愈合
粉碎性骨折易发生跟骨宽度增加、高度降低等畸形愈合,导致穿鞋困难或反复摩擦溃疡。Böhler角减小至20度以下时需考虑截骨矫形手术,轻度畸形可通过定制矫形鞋垫分散压力。
5、下肢静脉血栓
骨折后长期制动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小腿肿胀、Homans征阳性。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可用于预防,已形成血栓时需使用利伐沙班片抗凝治疗,严重者需植入下腔静脉滤器。
骨折后应严格遵医嘱进行阶段性康复,初期避免过早负重,6周后逐步开始踝泵训练和水中行走。饮食需补充维生素D3碳酸钙片和骨肽片促进骨愈合,定期复查CT观察骨折线愈合情况。夜间睡眠时可穿戴踝足矫形器维持中立位,避免跟腱挛缩。若出现持续肿胀或皮肤温度升高,需警惕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