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糜烂性胃炎可通过抑酸护胃、止血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黏膜修复及生活调整等方式治疗。胃出血糜烂性胃炎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酒精刺激、应激反应或胆汁反流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呕血、黑便、上腹痛及贫血等症状。
1、抑酸护胃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泮托拉唑钠肠溶片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糜烂黏膜的刺激。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片也可用于轻症患者。治疗期间需监测胃酸水平,避免抑酸过度影响消化功能。
2、止血治疗
活动性出血可静脉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或注射用奥曲肽收缩血管止血。口服凝血酶冻干粉或云南白药胶囊辅助局部止血。严重出血需内镜下电凝止血或钛夹封闭创面,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考虑输血。
3、根除幽门螺杆菌
采用四联疗法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克拉霉素片联合铋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疗程10-14天。治疗前需完成碳13/14呼气试验确认感染,用药期间禁止饮酒,避免影响抗生素疗效。
4、黏膜修复
硫糖铝混悬凝胶或瑞巴派特片可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康复新液含有多元醇类物质能加速创面愈合。联合使用维生素B12片改善胃黏膜代谢,修复期需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5、生活调整
急性期禁食1-2天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纤维食物。恢复期采用少食多餐原则,每日5-6餐,烹调方式以蒸煮为主。严格戒除烟酒,避免熬夜及精神紧张,睡眠保持床头抬高15-20度。
胃出血糜烂性胃炎患者需长期随访胃镜,治疗后6-8周复查评估黏膜愈合情况。日常饮食应避免过硬、过烫及腌制食品,注意餐具消毒。出现呕血或黑便加重时立即就诊,运动选择散步、太极等低强度项目,避免增加腹压动作。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有助于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