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7个半月血小板30×10^9/L属于重度血小板减少,需立即就医评估。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可能由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子痫前期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血液检查、骨髓穿刺等方式明确诊断,治疗方式包括输注血小板、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
1、立即就医
血小板30×10^9/L存在自发性出血风险,尤其妊娠晚期可能发生产科出血。建议紧急前往产科和血液科联合门诊,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自身抗体等检查。避免剧烈活动,预防跌倒或碰撞,观察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出血倾向。
2、输注血小板
当血小板低于50×10^9/L且有出血倾向时需输注血小板。妊娠期输注指征更严格,通常选择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输注后需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警惕输血反应。输注血小板仅为应急措施,需同步排查病因。
3、糖皮质激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起始剂量按体重计算。用药期间监测血压血糖,预防感染。妊娠晚期使用可能增加妊娠期糖尿病风险,需配合营养科调整饮食。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避免反跳。
4、免疫球蛋白
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适用于激素无效或需快速提升血小板的孕妇,常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给药。治疗前需筛查IgA缺乏症,输注时控制滴速。该治疗价格较高但起效快,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
5、病因治疗
子痫前期导致的血小板减少需解痉降压,必要时终止妊娠。HELLP综合征需评估肝功能,补充凝血因子。血栓性微血管病需血浆置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考虑脾切除,但妊娠期手术风险高,通常延至产后实施。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需每周监测血常规,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饮食选择易消化软食,预防口腔黏膜损伤出血。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用力排便导致的颅内出血风险。出现头痛、视物模糊、阴道出血等症状需即刻急诊。分娩前需多学科会诊制定止血预案,优先考虑硬膜外麻醉禁忌问题。产后继续监测血小板至恢复正常,部分免疫性疾病需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