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轮状病毒性肠炎可通过补液治疗、止泻药物、肠道黏膜保护剂、益生菌调节及饮食调整等方式治疗。该病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水样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1、补液治疗
轮状病毒性肠炎易导致脱水,口服补液盐是首选治疗方式,如口服补液盐Ⅲ,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严重脱水时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补液需根据脱水程度调整,避免高渗性液体加重腹泻。
2、止泻药物
蒙脱石散可吸附病毒毒素并保护肠道黏膜,消旋卡多曲颗粒能减少肠道分泌。但洛哌丁胺等强效止泻药可能抑制肠蠕动,儿童慎用。用药需结合粪便性状和次数调整。
3、肠道黏膜保护剂
蒙脱石散兼具黏膜保护作用,可与轮状病毒表面抗原结合。康复新液含多元醇类成分,促进肠黏膜修复。用药时需与其他药物间隔2小时,避免影响吸收。
4、益生菌调节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恢复肠道菌群平衡,酪酸梭菌活菌片抑制致病菌定植。益生菌宜用温水送服,避免与抗生素同服。菌株存活率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5、饮食调整
急性期选择低乳糖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渗透性腹泻。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蒸蛋羹、鱼肉泥。母乳喂养婴儿可继续哺乳,但需增加喂养频率。
轮状病毒肠炎患者需注意手卫生和粪便消毒,护理者接触患儿后需规范洗手。恢复期可适量补充锌制剂帮助肠黏膜修复,避免进食生冷刺激食物。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尿量明显减少,应及时复诊评估脱水程度和并发症。婴幼儿患者家长需密切监测精神状态和前囟凹陷情况,记录每日出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