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专业护理,主要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适宜温湿度、合理喂养、预防感染及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能出现气道分泌物增多,需定期清理鼻腔和口腔分泌物,必要时使用吸痰器辅助清理。护理时动作需轻柔,避免损伤黏膜。若医生建议使用雾化吸入治疗,需严格遵医嘱操作,帮助稀释痰液。保持头部稍后仰体位有助于气道开放,但需根据医生指导调整。
2、维持适宜温湿度
将新生儿置于暖箱或辐射台维持体温在36.5-37.5℃之间,避免低体温加重缺氧。环境湿度控制在50%-60%可减少呼吸道水分丢失。使用加湿器时需定期消毒,避免滋生细菌。接触新生儿前需预热听诊器等器械,减少冷刺激。
3、合理喂养
急性期可能需暂禁食并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稳定后可尝试少量多次喂养。选择低脂易消化配方奶,喂奶时保持半卧位,速度宜慢。母乳喂养需注意母亲饮食清淡,避免高脂食物。每次喂奶后轻拍背部帮助排气,观察有无呕吐或呛咳。
4、预防感染
接触新生儿前严格洗手消毒,避免探视人员过多。奶瓶、衣物等物品需高温消毒。每日进行脐部护理,使用碘伏消毒。若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需定期更换管路。发现皮肤发红、体温波动等感染征兆需立即告知医生。
5、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记录尿量和肤色变化。血氧饱和度需维持在90%-95%之间,出现呼吸暂停或发绀需立即处理。注意观察胸廓起伏是否对称,有无鼻翼煽动等呼吸困难表现。所有异常情况需及时向医疗团队反馈。
护理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血气分析和胸片。居家护理需保持环境安静清洁,避免烟雾和冷空气刺激。喂养后保持30度斜坡卧位,睡眠时采用侧卧位防止误吸。注意观察精神状态、进食量和大小便情况,出现呼吸急促、呻吟或肤色青紫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进行抚触等温和刺激促进神经系统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