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多发钙化灶是指肝脏内出现多个钙盐沉积的病灶,通常由炎症愈合、寄生虫感染、血管瘤钙化等因素引起,多数属于良性病变。
1、炎症愈合
既往肝脏炎症如肝炎、肝脓肿愈合后,局部组织可能形成钙盐沉积。这类钙化通常无特殊症状,影像学随访即可,无须治疗。若伴随肝功能异常,需排查活动性肝炎。
2、寄生虫感染
肝包虫病等寄生虫感染治愈后,死亡虫体钙化可形成多发点状高密度影。患者可能有疫区居住史或生食史,需结合血清学检查确认。未发现活动性感染时不需处理。
3、血管瘤钙化
肝血管瘤病程较长时,瘤内血栓或纤维组织可能发生钙化。CT表现为边缘清晰的斑点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特征性填充表现。无症状的小钙化灶定期复查即可。
4、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继发胆管炎后,结石周围形成钙化环。可能伴随右上腹隐痛、黄疸等症状,超声或MRCP可明确诊断。无症状者观察,反复感染者需考虑胆道镜取石。
5、肿瘤性病变
少数情况下,转移性肝癌或肝母细胞瘤内部可出现营养不良性钙化。需结合肿瘤标志物、增强影像及活检鉴别。此类钙化灶往往伴有原发肿瘤病史或新发占位表现。
发现肝脏多发钙化灶后应避免过度焦虑,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变化。日常注意戒酒、控制血脂,减少肝脏代谢负担。若出现腹痛、消瘦等新发症状,或钙化灶形态发生改变,需及时就诊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