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怎么治疗

发布于 2025/07/07 11:0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肠外营养过渡等方式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通常由早产、肠道缺血、细菌感染、喂养不当、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

1、禁食胃肠减压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急性期需立即禁食,并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减少肠道负担。胃肠减压可缓解腹胀,降低肠穿孔风险。禁食期间需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变化,待病情稳定后逐步恢复喂养。

2、静脉营养支持

禁食期间需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提供全面营养支持,维持患儿生长发育需求。静脉营养需严格计算液体量及热卡,避免电解质紊乱。同时需监测血糖、肝功能等指标,防止胆汁淤积等并发症。

3、抗生素治疗

针对细菌感染需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等。抗生素疗程通常持续7-10天,需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用药。严重感染可联用注射用甲硝唑覆盖厌氧菌,用药期间需监测肾功能及听力。

4、手术治疗

出现肠穿孔、腹膜炎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行剖腹探查术,手术方式包括肠造瘘术、肠切除吻合术等。术前需纠正休克及电解质紊乱,术后需加强伤口护理,预防吻合口瘘。极低出生体重儿手术风险较高,需多学科协作。

5、肠外营养过渡

病情稳定后可逐渐过渡至肠内喂养,首选母乳或深度水解配方奶,采用微量喂养方式。喂养需从0.5-1ml/kg开始,每12-24小时增量一次。喂养不耐受时需暂停并回退至上一剂量,同时继续静脉营养支持。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恢复期需保持温暖环境,避免交叉感染。家长需记录每日出入量及喂养情况,观察呕吐、腹胀、血便等异常症状。出院后定期复查腹部超声,随访生长发育指标,按医嘱逐步调整喂养方案,避免过早引入高渗奶方。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