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是否具有传染性需根据具体病因判断,病毒性或细菌性胃肠炎可能传染,非感染性胃肠炎通常不传染。急性胃肠炎常见问题包括病原体传播、症状识别、治疗原则、饮食管理和预防措施。
1、病原体传播
病毒性胃肠炎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或接触传播,细菌性胃肠炎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常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传播。患者呕吐物、排泄物均可能成为传染源,家庭成员或集体生活人群需加强手卫生与物品消毒。
2、症状识别
典型表现为突发恶心呕吐、水样腹泻,可能伴随腹痛、发热或乏力。病毒性感染以水泻为主,细菌性感染可能出现黏液血便。婴幼儿及老年人需警惕脱水症状如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
3、治疗原则
轻症以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止泻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细菌性胃肠炎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用头孢克肟颗粒、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等抗菌药物,发热者可配合布洛芬混悬液对症处理。
4、饮食管理
急性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食,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馒头、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乳制品、高脂及辛辣刺激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腹泻期间可适量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
5、预防措施
处理患者排泄物时需戴手套并及时消毒环境,餐具煮沸15分钟以上。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生熟食品分开处理,海鲜肉类彻底加热。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病例时应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后72小时。
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剧烈运动,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帮助肠道功能恢复。日常保证饮水清洁与饮食卫生是预防关键,集体单位可定期开展环境表面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