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病因有口腔操作后细菌入血、皮肤黏膜损伤感染、静脉药物滥用、心脏植入物相关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继发感染等。该病可导致心脏瓣膜损伤、赘生物形成及全身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1、口腔操作后细菌入血
拔牙、洗牙等口腔操作可能使口腔链球菌通过创口进入血流。这些细菌易黏附在受损的心内膜表面,引发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持续低热、牙龈出血等症状。治疗需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联合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进行长程抗菌治疗,同时需控制口腔感染灶。
2、皮肤黏膜损伤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常通过皮肤破损或手术切口侵入血流,其强侵袭性可快速破坏心脏瓣膜。典型表现为高热寒战、皮肤瘀点。临床多选用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或盐酸万古霉素注射液抗感染,严重瓣膜损害时需行瓣膜置换术。
3、静脉药物滥用
注射吸毒者因重复使用污染针具,易使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菌进入循环系统。这类病原体耐药性强,可导致三尖瓣多发赘生物。治疗需联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与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并需彻底戒断毒品。
4、心脏植入物相关感染
人工瓣膜或起搏器植入后,表皮葡萄球菌可在异物表面形成生物膜,引发迟发性感染。表现为植入部位疼痛、不明原因发热。除使用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外,多数情况需要手术移除感染装置。
5、免疫功能低下继发感染
艾滋病、长期免疫抑制剂使用等患者,可能感染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这类感染进展隐匿但病死率高,需联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与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同时需积极治疗基础免疫缺陷。
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需重视口腔卫生,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有心脏基础疾病者应避免纹身、穿孔等皮肤创伤行为。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超过1周、新发心脏杂音或栓塞症状时,需立即进行血培养及心脏超声检查。恢复期患者应保持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以促进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