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缺乏症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维生素K制剂、监测凝血功能、预防出血、定期随访等方式护理及预防。维生素K缺乏症可能与长期使用抗生素、肝胆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新生儿生理性缺乏、长期禁食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下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手术伤口渗血等症状。
1、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摄入有助于预防维生素K缺乏症。菠菜、西蓝花、羽衣甘蓝等绿叶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1,动物肝脏、蛋黄、奶酪等食物则提供维生素K2。建议每日摄入300-500克深绿色蔬菜,烹饪时避免长时间高温加热以减少营养流失。对于存在脂肪吸收障碍的患者,需同时保证适量健康脂肪摄入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2、补充维生素K制剂
对于高风险人群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K补充剂。新生儿常规肌注维生素K1注射液预防出血性疾病,成人可口服维生素K1片或维生素K2胶囊。严重缺乏者需采用维生素K1注射液肌肉或静脉给药。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维生素K补充剂量,避免影响抗凝效果。
3、监测凝血功能
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可早期发现维生素K缺乏。PT-INR值超过1.5提示可能存在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合成不足。接受抗凝治疗者应每周监测,慢性肝胆疾病患者每1-3个月复查。出现异常凝血指标时需立即排查维生素K缺乏可能,并及时干预。
4、预防出血
维生素K缺乏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造成外伤的活动。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避免用力擤鼻或挖鼻孔。手术前需评估维生素K水平,必要时术前补充。出现不明原因瘀斑或轻微出血时应及时就医,严重出血需急诊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
5、定期随访
慢性病患者应建立长期随访计划评估维生素K状态。炎症性肠病、慢性胰腺炎患者每3-6个月复查营养指标,肝胆疾病患者监测胆汁酸分泌功能。长期使用抗生素者需在用药结束后复查维生素K水平。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需加强营养监测,确保母婴维生素K需求得到满足。
预防维生素K缺乏需建立均衡膳食习惯,保证每日绿色蔬菜摄入量。高危人群可适当增加纳豆、发酵乳制品等富含维生素K2的食物。避免长期无医嘱使用抗生素或限制性饮食。出现异常出血表现时及时就医检查,确诊后严格遵医嘱补充维生素K制剂。新生儿出生后应按规范接受维生素K预防注射,早产儿需加强剂量监测。慢性病患者应定期评估营养状况,必要时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补充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