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右叶低密度灶是指肝脏右叶在影像学检查中出现的密度低于正常肝组织的区域,可能由肝囊肿、肝血管瘤、肝脓肿、肝癌等多种原因引起,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肝囊肿是肝右叶低密度灶的常见原因之一,多为先天性或退行性改变,囊内充满清亮液体,囊壁薄而光滑,通常无明显症状,偶有上腹隐痛或饱胀感。肝血管瘤属于良性肿瘤,由血管异常增生形成,密度均匀且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可见特征性填充表现,多数患者无不适,瘤体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肝脓肿多由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导致,低密度灶内可能含有气体或液平,患者常伴有发热、肝区疼痛等感染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肝癌引起的低密度灶形态不规则且边界模糊,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表现,可能伴随甲胎蛋白升高、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多有慢性肝病基础。其他少见原因包括肝局灶性脂肪浸润、肝内胆管结石等,脂肪浸润区域密度均匀降低且无占位效应,胆管结石可伴有胆管扩张或黄疸症状。
发现肝右叶低密度灶后应完善增强CT、磁共振或超声造影等检查,必要时进行穿刺活检。日常需避免饮酒及肝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定期复查肝功能与影像学变化,若出现持续性疼痛、体重骤减或皮肤巩膜黄染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