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的临床类型有哪些 了解腹外疝的这几种类型

发布于 2025/07/07 12:09

腹外疝的临床类型主要有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和白线疝。腹外疝是指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形成的异常隆起,不同部位的腹外疝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

1、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类型,约占所有腹外疝的75%。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亚型。斜疝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男性,疝囊经腹股沟管深环突出;直疝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疝囊从腹股沟三角直接向前突出。腹股沟疝患者常在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或增加腹压时明显,平卧时可消失。腹股沟疝可能伴有坠胀感或疼痛,严重时可发生嵌顿导致肠梗阻。

2、股疝

股疝是指腹腔内容物经股管向股部突出的腹外疝,约占腹外疝的3%-5%。股疝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这与女性骨盆较宽、股管相对宽松有关。股疝的疝囊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表现为大腿根部内侧的肿块。由于股管较窄,股疝容易发生嵌顿和绞窄,需要及时手术治疗。股疝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疼痛、压痛,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症状。

3、脐疝

脐疝是腹腔内容物通过脐环突出的腹外疝,可分为婴幼儿脐疝和成人脐疝。婴幼儿脐疝多与脐环闭合不全有关,多数在2岁内可自愈。成人脐疝多见于肥胖、多次妊娠、腹水等腹内压增高患者。脐疝表现为脐部柔软可复性肿块,站立或哭闹时明显。成人脐疝容易发生嵌顿,需要手术治疗。脐疝患者可能伴有脐部不适或疼痛,严重时可出现肠管嵌顿表现。

4、切口疝

切口疝是腹腔内容物通过手术切口瘢痕处突出的腹外疝,占所有腹外疝的10%左右。切口疝多与术后切口感染、愈合不良、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切口疝表现为手术切口处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站立或增加腹压时明显。切口疝容易发生嵌顿和绞窄,且疝囊颈较宽,自愈可能性小,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切口疝患者可能伴有局部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5、白线疝

白线疝是腹腔内容物通过腹白线缺损突出的腹外疝,约占腹外疝的1%-3%。白线疝多见于20-50岁男性,好发于脐上腹白线处。白线疝表现为腹中线处的小肿块,多无明显不适,容易被忽视。白线疝疝环较小,容易发生嵌顿,需要手术治疗。白线疝患者可能伴有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表现。

腹外疝患者应注意避免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因素,保持适当体重,加强腹肌锻炼。对于可复性疝可暂时观察,但一旦出现疼痛、肿块不能回纳等嵌顿表现,应立即就医。腹外疝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传统疝修补术和无张力疝修补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术后应注意休息,避免早期剧烈活动,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复查。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