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血压通常在早晨6-10点达到最高峰,夜间睡眠时降至最低谷。血压波动受生物钟、激素分泌和自主神经调节影响,昼夜节律被称为"杓型血压"。
早晨清醒后血压迅速上升,6-10点呈现第一个高峰值。此时体内儿茶酚胺和皮质醇等激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日间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下午可能出现小幅波动。部分人群在午后4-6点出现第二个血压小高峰,但幅度通常低于晨峰。夜间入睡后血压逐渐下降,凌晨2-3点达到全天最低水平。深度睡眠阶段副交感神经占优势,血管舒张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低。健康人群夜间血压降幅可达10-20毫米汞柱,这种昼夜节律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或夜间血压不降反升的"非杓型血压"反杓型血压"可能提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靶器官损害。
建议定期监测晨起和睡前血压,避免晨起后剧烈活动。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节律,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调整服药时间以控制晨峰血压。日常注意低盐饮食、适度运动和情绪管理,发现血压异常波动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