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主要包括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具体方案需根据分子分型、分期及患者个体情况制定。
1、内分泌治疗
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患者,通过抑制雌激素作用延缓肿瘤进展。常用药物包括他莫昔芬片、来曲唑片、依西美坦片等。治疗周期通常持续5-10年,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和血脂。绝经前后患者的用药方案存在差异,可能出现潮热、关节疼痛等不良反应。
2、靶向治疗
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核心手段,通过单克隆抗体阻断肿瘤信号传导。曲妥珠单抗注射液和帕妥珠单抗注射液需联合化疗使用,治疗期间需监测心功能。新型药物如德曲妥珠单抗注射液可改善晚期患者预后,但可能引发间质性肺病等风险。
3、化疗
多用于高风险或三阴性乳腺癌,常用方案包含多西他赛注射液、表柔比星注射液和环磷酰胺片等药物组合。化疗可能引起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副作用,需配合升白针等支持治疗。剂量密集型方案可提高疗效但毒性增加。
4、放疗
保乳术后常规需全乳照射,改良根治术后针对高危因素追加胸壁放疗。现代技术如调强放疗可减少心肺照射剂量,常见皮肤反应需使用防护喷剂。部分早期患者可尝试术中放疗或短程大分割方案。
5、免疫治疗
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已获批用于PD-L1阳性三阴性乳腺癌,需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前需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可能引发免疫相关性肺炎、结肠炎等不良反应。目前更多免疫联合方案仍在临床试验阶段。
辅助治疗的选择需综合病理报告和基因检测结果,术后2年内应每3-6个月复查。治疗期间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有助于缓解治疗副作用,避免摄入含雌激素的保健品。出现骨关节疼痛或心悸等症状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