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三种类型。腺瘤性息肉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增生性息肉通常为良性病变。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息肉。
1、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大肠息肉类型,具有潜在恶变风险。这类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高脂饮食、长期吸烟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腺瘤性息肉根据病理特征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恶变概率较高。临床常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患者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红肉摄入,增加膳食纤维补充。
2、炎性息肉
炎性息肉多继发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疾病。这类息肉本质上是炎症反应导致的黏膜增生,通常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便等症状。炎性息肉本身恶变风险较低,但基础炎症性疾病可能增加患癌风险。治疗需针对原发炎症性疾病,常用药物包括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患者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
3、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这类息肉与黏膜细胞更新异常有关,通常体积较小且无明显症状,多在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增生性息肉恶变概率极低,多数情况下无须特殊处理。对于直径超过5毫米的息肉可考虑内镜下切除,平时应注意保持规律排便习惯。建议适量增加运动,多摄入富含益生菌的发酵乳制品,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发现大肠息肉后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肠镜,腺瘤性息肉患者建议每1-3年复查一次。日常饮食应保证足够膳食纤维摄入,每日蔬菜水果摄入量不少于500克。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保持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避免长期吸烟饮酒,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服用止血药物或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