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合并血小板升高可能由缺铁刺激骨髓造血、慢性炎症反应、脾功能减退、遗传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原因引起。
1、缺铁刺激骨髓造血
长期缺铁会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同时刺激巨核细胞增殖。患者除贫血典型表现如乏力、头晕外,骨髓涂片可见红系增生伴巨核细胞增多。治疗需口服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分散片等铁剂,并增加动物肝脏、血制品等富含铁食物摄入。
2、慢性炎症反应
类风湿关节炎、结核病等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铁代谢障碍和血小板反应性增高。炎症因子白介素-6会促进血小板生成,此时血清铁蛋白常升高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需控制原发病,如使用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3、脾功能减退
脾切除术后或脾萎缩患者因血小板清除减少出现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外周血涂片可见大血小板及靶形红细胞,骨髓检查显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此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必要时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血栓。
4、遗传性血小板增多症
JAK2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可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与缺铁性贫血并存。患者可能出现血栓或出血倾向,骨髓活检可见巨核细胞克隆性增生。确诊需基因检测,治疗可采用羟基脲片控制血小板数量。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该骨髓增殖性疾病早期可表现为缺铁性贫血伴血小板升高,随病情进展出现红细胞增多。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瘙痒、头痛,静脉放血联合干扰素α-2b注射液是主要治疗方式。
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避免长期素食,烹饪使用铁锅有助于增加铁摄入。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血栓症状时需立即就医,血小板超过450×10⁹/L时应考虑抗血小板治疗。日常可适量食用红肉、菠菜等富铁食物,但需注意慢性肾病患者需控制高蛋白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