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可以治好的,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能够完全康复。治疗方式主要有抗菌药物治疗、补液支持治疗、饮食调整、肠道微生态调节、中医辅助治疗等,分型治疗有助于缩短病程。
1、抗菌药物治疗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诺氟沙星胶囊、盐酸环丙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可有效杀灭肠道致病菌。急性期患者需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伴有高热或脓血便的重症患者可能需要静脉给药。
2、补液支持治疗
腹泻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散(Ⅲ)补充,重度脱水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儿童患者家长需密切观察尿量和精神状态,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表现时应立即就医。补液治疗能维持循环稳定,预防酸中毒。
3、饮食调整
急性期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缓解期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和高脂饮食,减轻肠道负担。可少量多餐补充蒸蛋、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恢复期逐渐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胸肉帮助修复肠黏膜。
4、肠道微生态调节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能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可提高疗效,腹泻控制后继续使用1-2周巩固效果。益生菌通过竞争性抑制病原菌定植,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5、中医辅助治疗
葛根芩连丸、香连丸等中成药具有清热化湿功效,适用于湿热型痢疾。针灸选取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调节胃肠功能。中药灌肠疗法可直接作用于病变肠段,常用黄连、黄柏等煎剂保留灌肠。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避免与西药相互作用。
细菌性痢疾康复期间需注意手卫生和饮食清洁,餐具煮沸消毒,避免生冷食物。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肠道蠕动。观察2-3个月排便情况,若出现腹痛复发或黏液便需复查便常规。慢性带菌者需定期随访,必要时进行二次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