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可能由遗传因素、感染、免疫异常、代谢性疾病、药物或毒素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肾小球肾炎可通过尿液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肾活检、免疫学检查等方式确诊。
1、遗传因素
部分肾小球肾炎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如Alport综合征、薄基底膜肾病等。这类疾病通常有家族聚集性,可能伴随听力下降或视力异常。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以控制症状和保护肾功能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钾片等药物延缓病情进展。
2、感染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是典型代表,多发生于咽部或皮肤感染后1-3周。病毒如乙肝病毒、寄生虫如疟原虫也可能诱发。患者常见眼睑水肿、茶色尿,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并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严重时需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
3、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可引发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表现为关节痛、皮疹伴蛋白尿,需通过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片联合小剂量泼尼松片治疗,同时监测血常规预防骨髓抑制。
4、代谢性疾病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糖可导致糖尿病肾病,高血压会引起肾小球硬化。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需严格管理原发病,使用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缓释片配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片,限制每日盐摄入量低于5克。
5、药物或毒素
非甾体抗炎药、某些抗生素或重金属接触可能损伤肾小球。临床可见突发少尿和血肌酐升高,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可配合使用肾康注射液促进毒素排出。
肾小球肾炎患者需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每日记录尿量变化。饮食应低盐优质蛋白,选择鸡蛋、鱼肉等易消化蛋白来源,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出现水肿时需限制每日饮水量,睡眠时抬高下肢促进回流。所有药物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