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述,均指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
心肌梗塞是临床常用的术语,强调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血流中断的病理过程。这一表述更侧重于疾病发生的机制,即血管内血栓形成或斑块破裂导致血管闭塞,心肌细胞因缺氧而受损。心肌梗死则更强调疾病的结果,即心肌组织因持续缺血而发生的不可逆坏死。两种表述在医学文献中常交替使用,但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完全一致。急性发作时典型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能向左肩背部放射,伴随冷汗、恶心等症状。
部分医疗场景下会根据心肌损伤程度进行术语选择。当心肌缺血时间较短且未造成大面积坏死时,可能倾向使用心肌梗塞;若心电图显示病理性Q波或心肌酶显著升高,则更多采用心肌梗死表述。但实际临床中,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检查结果选择更准确的分类,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而非纠结于梗塞与梗死的用词差异。
预防与治疗需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发作时立即呼叫急救。恢复期应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调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并定期复查心脏功能。日常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循序渐进进行有氧运动,避免情绪激动与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