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可能引发肠梗阻、便血、癌变风险增加、继发感染等危害。大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主要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需通过肠镜明确性质后针对性处理。
1、肠梗阻
体积较大的息肉可能阻塞肠腔,导致腹痛、腹胀、排便困难等机械性肠梗阻表现。这种情况多见于直径超过20毫米的广基息肉,可能需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解除梗阻。长期未处理的梗阻可能引发肠壁缺血坏死。
2、便血
息肉表面糜烂或溃疡可引起间歇性便血,血液多呈鲜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绒毛状腺瘤等特定类型息肉出血概率较高,持续失血可能导致贫血。肠镜检查可明确出血点,同时进行止血或切除治疗。
3、癌变风险
腺瘤性息肉存在恶变潜能,尤其是直径超过10毫米、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癌变概率显著增高,需每1-2年定期复查肠镜并预防性切除。
4、继发感染
缺血坏死的息肉可能引发局部肠壁感染,表现为发热、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形成脓肿或导致败血症,需联合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清创。糖尿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出现此类并发症。
发现大肠息肉后应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以保持排便通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息肉表面摩擦出血,定期复查肠镜监测息肉变化。出现持续腹痛、血便或体重下降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根据病理类型选择内镜切除、腹腔镜手术等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