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是胆固醇在血液中运输的两种主要载体,前者将胆固醇从肝脏运至外周组织,后者则将外周胆固醇逆向转运回肝脏代谢。两者在结构、功能及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
低密度脂蛋白由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谢产生,核心成分为胆固醇酯,表面覆盖载脂蛋白B-100。其颗粒较小且密度较低,易穿透血管内皮沉积于动脉壁,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临床检测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与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风险呈正相关,常被称为坏胆固醇。通过饮食控制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增加运动、使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可有效调控其水平。
高密度脂蛋白主要由肝脏和小肠合成,含载脂蛋白A-I及磷脂双层结构。其通过胆固醇逆转运机制收集外周组织多余胆固醇,运送至肝脏转化为胆汁酸排出,具有抗炎、抗氧化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负相关,故被称为好胆固醇。规律有氧运动、戒烟、适量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如深海鱼油可提升其浓度,但需注意遗传因素如Tangier病会导致其功能异常。
日常应定期检测血脂谱,保持低密度脂蛋白低于3.4mmol/L,高密度脂蛋白高于1.0mmol/L。饮食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限制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增加燕麦、坚果等膳食纤维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久坐。若血脂异常持续存在,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依折麦布片或PCSK9抑制剂等药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