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发布于 2025/07/08 08:15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或溃疡、血栓形成、血管痉挛、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该病是脑梗死最常见的亚型,与脂质代谢异常、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导致脂质在血管内膜沉积,形成泡沫细胞和纤维斑块。血管内皮损伤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渗透至内膜下层,触发单核细胞迁移并转化为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核心。斑块逐渐增大可导致血管管腔狭窄。

2、斑块破裂或溃疡

不稳定斑块的纤维帽变薄或发生炎症浸润时易发生破裂,暴露的脂质核心激活血小板聚集。斑块表面溃疡可形成血栓附着点,常见于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起始部等血流剪切力较高的区域。血管壁的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增高会加速斑块破裂。

3、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后,胶原纤维和脂质物质激活血小板,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形成白色血栓。同时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纤维蛋白网包裹红细胞形成红色血栓。血栓可能原位堵塞血管或脱落形成栓子,阻塞远端脑血管。

4、血管痉挛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对缩血管物质敏感性增高,斑块部位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导致一氧化氮分泌减少。血管痉挛可进一步加重管腔狭窄,尤其在血压波动、吸烟等诱因下易发作。痉挛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脑组织低灌注梗死。

5、血流动力学改变

严重狭窄血管远端依赖侧支循环供血,当血压下降时易发生分水岭梗死。斑块导致血流湍流可能引起血小板活化,血管迂曲处易形成涡流导致内皮损伤。心脏泵功能减退时更易出现脑灌注不足。

预防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需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规律运动。饮食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等血管评估,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稳定斑块。出现言语障碍、肢体无力等预警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