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下降可能由遗传因素、噪声暴露、耳部感染、耵聍栓塞、老年性耳聋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耳闷、耳鸣、言语识别率降低等症状。听力下降可通过佩戴助听器、清除耵聍、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人工耳蜗植入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
部分先天性听力下降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如GJB2基因突变可导致耳蜗毛细胞发育异常。这类患者可能从出生即出现双侧对称性听力损失,常伴有前庭功能障碍。确诊需进行基因检测,干预手段包括早期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新生儿听力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
2、噪声暴露
长期接触超过85分贝的噪声会导致噪声性耳聋,机械工厂、机场等职业环境是常见诱因。初期表现为4000Hz频段听力下降,逐渐累及其他频率。防护需使用降噪耳塞,急性声损伤可试用糖皮质激素注射液,已形成的听力损失需通过助听设备补偿。
3、耳部感染
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可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患者会出现耳痛、耳漏症状,鼓膜穿孔时可见脓性分泌物。治疗需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严重者行鼓膜修补术,慢性中耳炎可能需乳突根治术。
4、耵聍栓塞
外耳道耵聍积聚形成栓塞时,会阻碍声波传导引发突发性听力下降,多伴有耳闷胀感。可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耵聍后由医生冲洗清除,避免自行掏耳造成外耳道损伤。反复发生者建议定期进行耳道清洁护理。
5、老年性耳聋
年龄增长导致的耳蜗毛细胞退化是老年性耳聋主因,表现为高频听力率先丧失,逐渐影响言语识别。干预手段包括双耳选配数字助听器,严重者可考虑人工耳蜗植入。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加速听力衰退的基础疾病。
预防听力下降需避免长期噪声暴露,使用耳机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定期进行耳道清洁但避免过度掏耳,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止进水。出现突发性耳聋需72小时内就医,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以延缓微血管病变。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纯音测听检查,早期发现听力变化可显著提高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