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脓疱疮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环境卫生不良、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引起。脓疱疮通常表现为皮肤红斑、水疱、脓疱等症状。
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脓疱疮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该细菌可通过皮肤微小破损侵入,产生毒素导致表皮松解形成水疱和脓疱。患儿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疼痛伴黄色脓性分泌物。治疗需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克洛颗粒。
2、链球菌感染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也可引发脓疱疮,常见于口鼻周围,皮损特点为蜜黄色厚痂周围伴有红晕。链球菌感染可能诱发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临床常用青霉素V钾片、阿奇霉素干混悬剂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需配合氯己定溶液局部消毒。
3、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较薄,皮脂腺分泌不足,加上过度清洁、摩擦或湿疹等基础皮肤病会导致皮肤屏障破坏。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后出现糜烂面,易继发细菌感染。护理应使用温和的婴儿沐浴露,浴后涂抹凡士林修复皮肤屏障。
4、环境卫生不良
接触污染的衣物、玩具或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不佳均可传播病原菌。夏季高温多汗、蚊虫叮咬后搔抓也会增加感染风险。患儿衣物应每日煮沸消毒,居住环境保持通风干燥,护理前后需规范洗手。
5、遗传易感性
部分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变异,如IgA缺乏或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导致更易发生皮肤感染。这类患儿往往反复发作且病程迁延,需定期监测免疫指标,必要时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调节免疫。
家长应注意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皮损,剪短指甲防止继发感染。选择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避免使用碱性肥皂。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A、锌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瘦肉等,有助于皮肤修复。若皮损扩散或伴随发热,应立即就医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恢复期患儿应与其他儿童隔离,直至皮损完全结痂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