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因

发布于 2025/07/08 13:38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由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海产品或未煮熟的食物引起。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常见于海水、鱼类、贝类等环境中,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1.食用污染海产品

副溶血性弧菌常存在于海水及海产品中,如生蚝、蛤蜊、螃蟹等。若食用未充分加热或生食这些被污染的海产品,细菌可侵入人体肠道繁殖,产生耐热性溶血毒素,导致胃肠黏膜炎症反应。典型症状包括腹痛、水样腹泻、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血便或脱水。治疗需及时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盐酸环丙沙星片等抗菌药物。

2.交叉污染食物

处理海产品时若刀具、砧板未彻底清洁,可能将副溶血性弧菌交叉污染至其他即食食品。夏季室温存放的凉拌菜、寿司等高风险食品更易滋生细菌。感染后6-24小时可出现剧烈脐周绞痛伴低热,粪便镜检可见白细胞。除口服补液盐外,可遵医嘱选用左氧氟沙星片、蒙脱石散等药物对症治疗。

3.食用未煮熟食物

副溶血性弧菌在60℃以上高温才能被杀灭,快速焯烫或短时蒸煮可能无法完全灭活细菌。食用半生不熟的醉虾、腌蟹等食物时,细菌毒素可直接损伤肠上皮细胞,引发渗透性腹泻。患者常表现为先呕吐后腹泻,粪便呈洗米水样。治疗需禁食8-12小时,后逐渐过渡至流质饮食,严重者需静脉补液并配合黄连素片治疗。

4.接触污染水源

沿海地区渔民或游泳者接触受污染海水后,若未规范洗手即进食,可能经口摄入副溶血性弧菌。该菌可耐受3%-8%盐浓度,在普通酱油、腌渍液中仍能存活。感染后除消化道症状外,约20%患者会出现小腿肌肉痉挛。建议接触海水后彻底清洁双手,出现症状时可使用颠茄磺苄啶片缓解肠痉挛。

5.免疫功能低下

慢性肝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更易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重症感染。细菌可能突破肠黏膜屏障入血,引发败血症或坏死性筋膜炎。这类患者需早期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多西环素片治疗,同时监测肝肾功能。预防重点在于避免生冷食物,海产品需煮沸10分钟以上再食用。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中毒需做到海产品充分加热至中心温度达90℃并维持1分钟,处理生熟食的器具严格分开,剩余食物冷藏保存不超过2天。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或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婴幼儿及老年人需特别注意预防脱水。日常可适量补充益生菌制剂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但出现腹泻时应暂停服用。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